关于北大中文系应用语言学(下):从科学到不科学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课没有现代汉语那么科学。古代汉语课的课程主要分为文选和古汉语常识两部分,两大部分交替进行。考试时主要考字形分析、名词解释、课内文选翻译、课外文选翻译、诗词格律分析等。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文选课是从来没听进去过的,一些古汉语知识倒是比较有意思,在这里随便写几个。这些东西可以给大家一个对古汉课所学内容的初步印象。

 
1. 关于入声字。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声分化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古代的上声和去声都保留了下来(有一部分上声字也变成了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今天的四个声调里都分布有古入声字。在绝大多数方言中,入声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重庆话中,古入声字全部归入二声,因此入声字表里的所有字用重庆方言读全都是阳平。“一”、“七”、“八”三字有变调,也是因为这三字是古入声字,部分语音残留了下来。

2. 古汉课上一个科学的东西是诗词的格律。现在我终于会分析一首诗的格律了。写一首近体诗比你想象中的更困难,你需要考虑到对仗、押韵、平仄等各种格式的约束。平仄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上下两句中的平声(既现在除入声字以外的阴平和阳平)和仄声(古代上、去、入三声并称仄声)应该相反,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只有“三”是平声,其余全是仄声。但诗要求对仗,数词必须和数词相对,也就是说用了一个仄声的数词必须还得用一个平声的数词。而“三”是唯一的平声数词,因此“三”字在近体诗中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千”和“双”也是平声字,它们也经常在近体诗中出现。

3. 古代是没有f这个音的,声母f是后来从b、p中分化而来的。一些古代专有名词的读音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我们可以据此看出上古语音确实没有f。例如,“阿房宫”的“房”读pang,“番禺”的“番”读pan。有人想过吗,像“鸳鸯”、“仿佛”、“蜻蜓”、“彷徨”一类的联绵词不是双声(声母相同)就是叠韵(韵母相同),但“蝙蝠”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不相同。这是因为“蝠”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古时“蝙”、“蝠”二字的声母是相同的。

4. 古时造的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很多表示恶劣品行的字都是从“女”旁的,如“嫉妒”、“贪婪”的“婪”、“奸诈”的“奸”(古时“奸”字还没有强奸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事实上,“偷”古时写作“媮”,“懒”古时写作“嬾”,“淫”古时写作“婬”。

5. 古代农业生活中,牛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造了很多“牛”旁的字来区分各种各样的牛,甚至给不同年龄、不同毛色的牛都分别造了字。“特”是公牛,“牸”是母牛,“犊”是小牛,“犍”表示被阉割的公牛,“牻”表示毛色黑白相杂的牛,“牭”表示四岁的牛……


6. 解字几例。“寇”,会意字。甲骨文写作,房屋下有一人朝左站着,背后有一只手拿了一根棍子准备敲左边那人的脑袋。会意“入室抢劫”的意思。
会意字中,“又”字经常表示的是手,例如“驭”,会意字,从又从马,用手驾御马匹。又如,“取”,会意字,从又,从耳,本义是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以计数献功,引申为“拿”、“获取”。

7. 简体字很不科学。五十年代就有民间讥讽简体怪胎顺口溜:愛(爱)无心,親(亲)不见,厰(厂)空空,産(产)不生。

8. 解字一例。一些字的字形被简化了,已经看不出它的来源,分析时需要把它还原为繁体字。“后”,繁体字作“後”,本义是“迟到”、“走在后面”。《说文解字》:“後,迟也。从彳幺夊者,後也”。“彳”表示与行走有关,“幺”表示小的意思,“夊”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

9. 古代汉语中个别字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所保留。大家有发现吗?现代汉语中“被”字往往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被偷了”,但通常不说“自行车被找到了”;我们可以说“大楼被拆了”,但通常不说“大楼被盖好了”。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被”就是“遭受”的意思,这个意义一直保留至今。重庆话就经常使用“遭”字表示被动,而不用“被”字。但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某某某被评为三好学生”呢?因为这里“评”的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都是人,如果不加上“被”字的话就不知道到底是谁发出的动作了。“大楼拆了”、“大楼盖好了”显然都有被动的意义(虽然没有“被”字),因为大楼不可能主动发出动作;但“某某评为三好学生”就不知道是主动形式还是被动形式了,因此必须加上一个“被”字。

10. 古人写东西是不加标点的,这需要后人自己断句。因此,经常出现断句断错闹笑话的情况。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卷四十三《龙》有一段对龙的描述: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说: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都还好说,但什么叫“似头”啊,什么又叫“似鲤爪”、“似鹰掌”啊?我们发现,“鹰爪”、“鲤鳞”似乎更恰当一些。事实上,正确的断句应该是: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这样一来就通顺多了,文字结构也合理得多。

现代文学史

    正如前面说的,我是一个对经典文学没有任何兴趣的人。如果你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很可能跟我一样,所有的文学史课程都采取“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去了也不听”的应对策略。吴晓东老师是个好老师,讲课讲的很好,只可惜对我来说那个课是真的无聊,我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不过即使不听课这课也很容易混,两次论文就有40%的分,考前两三天再找个MM的笔记复印了抱一下佛脚几乎可以保证能过。考试内容大概是文学常识、文学鉴赏和小论文。文学常识估计能复习到个1/3吧,有些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题是真的没法复习得到,非要你看了那么多的经典著作才行;至于后面的大题,只要你把整个课程内容复习了个大概,保证有话可说就行。这学期我现文史才70分,目前还没见到分比我低的人;不过我觉得也没啥,毕竟文学史和我们这个专业的关系不大,我也不感兴趣。这学期唯一让我感觉很科学、很有趣的课就只有现代汉语和线性代数,考得都还不错,自己感觉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也就满足了。
    我们还将学习一学期的当代文学史和整整两年的古代文学史,估计我也会像现文史一样混过去。从明年开始,应用语言学专业将酌情减少文学史课程,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对今年和以后报考这个专业的同学都是有好处的。

 
 
    其它的一些诸如高等数学(其实就是微积分)、计算概论(其实就是C语言)之类的理科专业课我就不再多解释了,大家都知道是啥。目前网上关于这个专业的介绍遍地都是,但很多人关心的课程内容网上却很少提及。这篇文章可以让你大致了解一下中文系的大一必修课程都学些什么。如果你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或者对文字有一些兴趣,或者想到一个学着轻松一点的院系(信科的人真的很忙很累),来这个专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就说到这里了,希望我们今年9月能相见。

24 条评论

发表评论




Enter Captcha 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