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叫做 用正方形纸片折出等边三角形 的日志引起大家的讨论,折出正七边形和折出角三等分线的方案更是让大家争论不休。提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折纸为什么要比尺规作图更强?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查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不少折纸几何的历史,收获颇大,不赶紧记下来就亏大了。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要解答为何折纸如此强大,首先我们得解决一个问题:什么叫折纸。折纸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换句话说,折纸允许哪些基本的操作?大家或许会想到一些折纸几何必须遵守的规则:所有直线都由折痕或者纸张边缘确定,所有点都由直线的交点确定,折痕一律是将纸张折叠压平再展开后得到的,每次折叠都要求对齐某些已有几何元素(不能凭感觉乱折),等等。不过,这些定义都太“空”了,我们需要更加形式化的折纸规则。 1991 年, Humiaki Huzita 指出了折纸过程中的 6 种基本操作(也可以叫做折纸几何的公理):
1. 已知 A 、 B 两点,可以折出一条经过 A 、 B 的折痕
2. 已知 A 、 B 两点,可以把点 A 折到点 B 上去(想象这张纸是透明的,所有几何对象正反两面都能看见,下同)
3. 已知 a 、 b 两条直线,可以把直线 a 折到直线 b 上去
4. 已知点 A 和直线 a ,可以沿着一条过 A 点的折痕,把 a 折到自身上
5. 已知 A 、 B 两点和直线 a ,可以沿着一条过 B 点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
6. 已知 A 、 B 两点和 a 、 b 两直线,可以把 A 、 B 分别折到 a 、 b 上
容易看出,它们实际上对应着不同的几何作图操作。例如,操作 1 实际上相当于连接已知两点,操作 2 实际上相当于作出已知两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操作 3 则相当于作出已知线段的夹角的角平分线,操作 4 则相当于过已知点作已知线的垂线。真正强大的则是后面两项操作,它们确定出来的折痕要满足一系列复杂的特征,不是尺规作图一两下能作出来的(有时甚至是作不出来的)。正是这两个操作,让折纸几何有别于尺规作图,折纸这门学问从此处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更有趣的是,操作 5 的解很可能不止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过一个点有两条能把点 A 折到直线 a 上的折痕。
操作 6 则更猛:把已知两点分别折到对应的已知两线上,最多可以有三个解!
一组限定条件能同时产生三个解,这让操作 6 变得无比灵活,无比强大。利用一些并不太复杂的解析几何分析,我们能得出操作 6 有三种解的根本原因:满足要求的折痕是一个三次方程的解。也就是说,给出两个已知点和两条对应的已知线后,寻找符合要求的折痕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解一个三次方程!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尺规作图里的五个基本操作:
1. 过已知两点作直线
2. 给定圆心和圆周上一点作圆
3. 寻找直线与直线的交点
4. 寻找圆与直线的交点
5. 寻找圆与圆的交点
这五项操作看上去变化多端,但前三项操作都是唯一解,后两项操作最多也只能产生两个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尺规作图最多只能解决二次问题,加减乘除和不断开方就已经是尺规作图的极限了。能解决三次问题的折纸规则,势必比尺规作图更加强大。
正因为如此,一些尺规作图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折纸几何中却能办到。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用折纸法可以实现作正七边形,而这是无法用尺规作图办到的。
我们有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用折纸法能完成尺规作图办不到的事情。“倍立方体”问题是古希腊三大尺规作图难题之一,它要求把立方体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本质上是求作 2 的立方根。由于尺规作图最多只能开平方,因而它无法完成“倍立方体”的任务。但是,折纸公理 6 相当于解三次方程,解决“倍立方体”难题似乎是游刃有余。
有意思的是,用纸片折出 2 的立方根比想象中的更加简单。取一张正方形纸片,将它横着划分成三等份(方法有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然后,将右边界中下面那个三等分点折到正方形内上面那条三等分线上,同时将纸片的右下角顶点折到正方形的左边界。那么,纸片的左边界就被分成了 3√2 : 1 两段。
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建立各线段长度的关系,我们不难证明它的正确性。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动笔算一算,来看看三次方程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写到这里,大家或许以为故事就结束了吧。 10 年以后(也就是 2001 年),事情又有了转折: Koshiro Hatori 发现, Humiaki Huzita 的 6 个折纸公理并不是完整的。 Koshiro Hatori 给出了折纸的第 7 种操作。从形式上看,第 7 公理与已有的公理如出一辙,并不出人意料,很难想象这个公理整整十年里竟然一直没被发现。继续阅读之前,大家不妨先自己想想,这个缺失的操作是什么。这段历史背景无疑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题。
Koshiro Hatori 补充的公理是:
7. 已知点 A 和 a 、 b 两直线,可以沿着一条垂直于 b 的折痕,把 A 折到 a 上。
后来,这 7 条公理就合称为了 Huzita–Hatori 公理,你可以在 Wikipedia 上读到这个条目。在 2003 年的一篇文章中, Robert J. Lang 对这些公理进行了一番整理和分析,证明了这 7 条公理已经包含折纸几何中的全部操作了。
Robert J. Lang 注意到了,上述 7 项基本操作其实是由一些更基本的操作要素组合而成的,例如“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线上”、“折痕经过已知点”等等。说得更贴切一些,这些更加基本的操作要素其实是对折痕的“限制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痕完全由斜率和截距确定,它等价于一个包含两个变量的方程。不同的折叠要素对折痕的限制力是不同的,例如“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点上”就同时要求 x1‘ = x2 并且 y1‘ = y2 ,可以建立出两个等量关系,一下子就把折痕的两个变量都限制住了。而“折痕经过已知点”则只能列出一个方程,只能确定一个变量(形式上通常表示为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把折痕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个维度里。
不难总结出,基本的折叠限制要素共有 5 个:
(1) 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点上,确定 2 个变量
(2) 把已知点折到已知线上,确定 1 个变量
(3) 把已知线折到已知线上,确定 2 个变量
(4) 把已知线折到自身上,确定 1 个变量
(5) 折痕经过已知点,确定 1 个变量
而折痕本身有 2 个待确定的变量,因此符合要求的折纸操作只有这么几种: (1) , (2)+(2) , (3) , (4)+(4) , (5)+(5) , (2)+(4) , (2)+(5) , (4)+(5) 。但是,这里面有一种组合需要排除掉: (4)+(4)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4)+(4) 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给出的两条直线不平行,我们无法折叠纸张使得它们都与自身重合,因为没有同时垂直于它们的直线。
另外 7 种则正好对应了前面 7 个公理,既无重合,又无遗漏。折纸几何至此便有了一套完整的公理。
不过,折纸的学问远远没有到此结束。如果允许单次操作同时包含多处折叠,折纸公理将会更复杂,更强大。折纸的极限究竟在哪里,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话题。
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到沙发,更兴奋得还是在这里。
板凳,哦耶!
地板
7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集合论的公理化系统也是七条公理!
關於摺紙,這個 TED 的視頻也頗有意思:
h 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s/robert_lang_folds_way_new_origami.html
还没到地心吧?
真神奇
Orz奇葩的操作七。。
玩折纸的日本人。。。
Fumiaki Fujita 藤田文章
Hatori Koshiro 羽鸟公士郎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8A%98%E3%82%8A%E7%B4%99%E5%85%AC%E7%90%86
日文维基给出了各个公理的解析公式
http://origami.ousaan.com/library/constj.html
羽鸟的网站上则是解释了公理6和三次方程的对应关系,除了立方倍积外还举了三等分角的例子
能折出π和e吗?
前来膜拜
操作 6 不是四个解么?
蓝色线向前移就有
强大啊。
我还是没有想到三等分一张纸的方法
12楼,好像不行,应为向前移动,得到的点,可能在A,B线段之外,
http://science.solidot.org/article.pl?sid=11/02/26/127201
你能不能看看这个,好像你对组合数学比较感兴趣,给我们介绍一下……
公理1~5都是可以尺规作图的,公理6是例外。
公理7应当是定理,证明如下:
(1)用公理4,作出过A点垂直于b的直线c
(2)用公理4,作出过A点垂直于c的直线d
(3)d与直线a交于点A’
(4)用公理2,作出将A重合到A’上的折痕e
(5)显然e垂直于b
证毕。
14楼,四等分总会吧?
设正方形纸顶点坐标为(0,0)(0,1)(1,0)(1,1)
用四等分法折出点(1/4,1/4)
过(0,1)和(1/4,1/4)作折痕就可得到交点(1/3,0)。
公理5是有瑕疵的:如果B到直线a的距离大于B到A的距离,结果不存在。
公理7其实是定理,而且也是有瑕疵的:如果a平行于b,结果也不存在(除非A本就在a上)。
M神,关于折纸你可以百度一下折纸艺术家和理论家Robert J. Lang,
他以设计折制复杂而精巧的造型著称,并将“折纸数学”理论应用其中,他的折纸教程创意绝对让人大开眼界。
想知道您博文里的图都是用什么软件画的?我觉得很好看,呵呵。谢谢~
楼层: 16楼 | 2011-02-26 20:49 | LaoLiulaoliu 说:
我还是没有想到三等分一张纸的方法
假如纸是矩形ABCD,折出中心O点,过O作BC垂线,垂足是E,AE和BD交点F是三分点,AF和BD交点G是四分点……类推。
好像是这样……
楼层: 21楼 | 2011-02-27 23:41 | sss正和 说:
公理5是有瑕疵的:如果B到直线a的距离大于B到A的距离,结果不存在。
公理7其实是定理,而且也是有瑕疵的:如果a平行于b,结果也不存在(除非A本就在a上)。
————
其实公理5就是以B为圆心,BA为半径作圆与直线a交点,当然可以没有交点了。
而公理7其实就是过A作b的平行线,交直线a与点A’,然后作AA’垂直平分线。
楼层: 14楼 | 2011-02-25 12:30 | elfish 说:
操作 6 不是四个解么?
蓝色线向前移就有
————
不对,是“对应直线”,即A折到a,B折到b。
否则,可以交换顺序的话,就有6个解了。
看过你很多post。有个感想:你这么好的数学头脑,如果多用点精力思考一些有物理意义的问题多么好啊,将是吾国吾民之幸。而你的最大兴趣是各种数学游戏的无底洞,从某种角度看是对你才华的巨大浪费。
膜拜折纸啊
。。。
呵呵 挺佩服博主的。
博主很有才
如果B到直线a的距离大于B到A的距离,结果不存在
呵呵
27l惊现脑残
Pei fu
knyibfbxwdkgtjkqotcowfx
想问问如何折出下面这个图形——
已知四个点A,B,C,D,让B,D分别绕A,C旋转使得B,D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