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课没有现代汉语那么科学。古代汉语课的课程主要分为文选和古汉语常识两部分,两大部分交替进行。考试时主要考字形分析、名词解释、课内文选翻译、课外文选翻译、诗词格律分析等。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文选课是从来没听进去过的,一些古汉语知识倒是比较有意思,在这里随便写几个。这些东西可以给大家一个对古汉课所学内容的初步印象。
1. 关于入声字。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的平声分化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古代的上声和去声都保留了下来(有一部分上声字也变成了去声),古入声字消失,今天的四个声调里都分布有古入声字。在绝大多数方言中,入声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重庆话中,古入声字全部归入二声,因此入声字表里的所有字用重庆方言读全都是阳平。“一”、“七”、“八”三字有变调,也是因为这三字是古入声字,部分语音残留了下来。
2. 古汉课上一个科学的东西是诗词的格律。现在我终于会分析一首诗的格律了。写一首近体诗比你想象中的更困难,你需要考虑到对仗、押韵、平仄等各种格式的约束。平仄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上下两句中的平声(既现在除入声字以外的阴平和阳平)和仄声(古代上、去、入三声并称仄声)应该相反,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中,只有“三”是平声,其余全是仄声。但诗要求对仗,数词必须和数词相对,也就是说用了一个仄声的数词必须还得用一个平声的数词。而“三”是唯一的平声数词,因此“三”字在近体诗中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千”和“双”也是平声字,它们也经常在近体诗中出现。
3. 古代是没有f这个音的,声母f是后来从b、p中分化而来的。一些古代专有名词的读音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我们可以据此看出上古语音确实没有f。例如,“阿房宫”的“房”读pang,“番禺”的“番”读pan。有人想过吗,像“鸳鸯”、“仿佛”、“蜻蜓”、“彷徨”一类的联绵词不是双声(声母相同)就是叠韵(韵母相同),但“蝙蝠”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不相同。这是因为“蝠”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古时“蝙”、“蝠”二字的声母是相同的。
4. 古时造的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很多表示恶劣品行的字都是从“女”旁的,如“嫉妒”、“贪婪”的“婪”、“奸诈”的“奸”(古时“奸”字还没有强奸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事实上,“偷”古时写作“媮”,“懒”古时写作“嬾”,“淫”古时写作“婬”。
5. 古代农业生活中,牛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造了很多“牛”旁的字来区分各种各样的牛,甚至给不同年龄、不同毛色的牛都分别造了字。“特”是公牛,“牸”是母牛,“犊”是小牛,“犍”表示被阉割的公牛,“牻”表示毛色黑白相杂的牛,“牭”表示四岁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