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猜想并不总是对的,错误的数学猜想不占少数。关键在于,有时反例太大,找出反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篇日志收集了很多“大反例”的例子,里面提到的规律看上去非常诱人,要试到相当大的数时才会出现第一个反例。
千万不要迷信规律
圆上有 n 个点,两两之间连线后,最多可以把整个圆分成多少块?
上图显示的就是 n 分别为 2 、 3 、 4 的情况。可以看到,圆分别被划分成了 2 块、 4 块、 8 块。规律似乎非常明显:圆周上每多一个点,划分出来的区域数就会翻一倍。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当 n = 5 时的情况:
果然不出所料,整个圆被分成了 16 块,区域数依旧满足 2n-1 的规律。此时,大家都会觉得证据已经充分,不必继续往下验证了吧。偏偏就在 n = 6 时,意外出现了:
此时区域数只有 31 个。
最有名的素数生成公式
1772 年,Euler 曾经发现,当 n 是正整数时, n2 + n + 41 似乎总是素数。事实上,n 从 1 一直取到 39,算出来的结果分别是:
43, 47, 53, 61, 71, 83, 97, 113, 131, 151, 173, 197, 223, 251, 281,
313, 347, 383, 421, 461, 503, 547, 593, 641, 691, 743, 797, 853,
911, 971, 1033, 1097, 1163, 1231, 1301, 1373, 1447, 1523, 1601
这些数全都是素数。第一次例外发生在 n = 40 的时候,此时 402 + 40 + 41 = 402 + 40 + 40 + 1 = (40 + 1)(40 + 1) = 41 × 41。
xn – 1 的因式分解
x2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x – 1) 。 x20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 (x + 1) (x2 + 1) (x4 – x3 +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8 – x6 + x4 – x2 + 1)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 xn – 1 因式分解后各项系数都只有可能是 1 或者 -1 吗?据说有人曾经算到了 x100 – 1 ,均没有发现反例,终于放心大胆地做出了这个猜想。悲剧的是,这个猜想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出现在 n = 105 的情况, x105 – 1 分解出来等于
(x – 1)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6 + x5 + x4 + x3 + x2 + x + 1)
(x8 – x7 + x5 – x4 + x3 – x + 1) (x12 – x11 + x9 – x8 + x6 – x4 + x3 – x + 1)
(x24 – x23 + x19 – x18 + x17 – x16 + x14 – x13 + x12 – x11 + x10 – x8 + x7 – x6 + x5 – x + 1)
(x48 + x47 + x46 – x43 – x42 – 2 x41 – x40 – x39 + x36 + x35 + x34 + x33 + x32 + x31 – x28
– x26 – x24 – x22 – x20 + x17 + x16 + x15 + x14 + x13 + x12 – x9 – x8 – 2 x7 – x6 – x5 + x2 + x + 1)
以 2 为底的伪素数
下面是当 n 较小的时候, n 与 2n – 2 的值。
似乎有这样的规律: n 能整除 2n – 2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无疑有了一种超级高效的素数判定算法( 2n 可以用二分法速算,期间可以不断模 n )。国外数学界一直传有“中国人 2000 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的说法,后来发现其实是对《九章算术》一书的错误翻译造成的。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规律竟然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341,此时 341 能够整除 2341 – 2 ,但 341 = 11 × 31 。
事实上,根据 Fermat 小定理,如果 p 是素数,那么 p 一定能整除 2n – 2。不过,它的逆定理却是不成立的,上面提到的 341 便是一例。我们把这种数叫做以 2 为底的伪素数。由于这种素数判定法的反例出人意料的少,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做一个概率型的素数判定算法。事实上,著名的 Miller-Rabin 素性测试算法就是用的这个原理。
Perrin 伪素数
定义 f(n) = f(n – 2) + f(n – 3) ,其中 f(1) = 0 , f(2) = 2 , f(3) = 3 。这个数列叫做 Perrin 数列。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 n 能整除 Perrin 数列的第 n 项 f(n)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我们也将获得一个效率非常高的素数检验方法。根据 MathWorld 的描述,1899 年 Perrin 本人曾经做过试验,随后 Malo 在 1900 年, Escot 在 1901 年,以及 Jarden 在 1966 年都做过搜索,均未发现任何反例。直到 1982 年, Adams 和 Shanks 才发现第一个反例 n = 271 441 ,它等于 521 × 521 ,却也能整除 f(271 441) 。下一个反例则发生在 n = 904 631 的时候,再下一个反例则是 n = 16 532 714 。这种反例被称为 Perrin 伪素数。
最经典的大反例
说到大反例,这是我最喜欢举的例子。下面是大于 1 的正整数分解质因数后的结果:
2 = 2
3 = 3
4 = 2 × 2
5 = 5
6 = 2 × 3
7 = 7
8 = 2 × 2 × 2
9 = 3 × 3
10 = 2 × 5
…
其中,4、6、9、10 包含偶数个质因子,其余的数都包含奇数个质因子。你会发现,在上面的列表中一行一行地看下来,不管看到什么位置,包含奇数个质因子的数都要多一些。1919 年,George Pólya 猜想,质因子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不会少于 5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 n ,从 2 到 n 的数中有奇数个质因子的数不少于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这便是著名的 Pólya 猜想。
Pólya 猜想看上去非常合理——每个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必然都已经提前经历过了“有奇数个质因子”这一步。不过,这个猜想却一直未能得到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到了 1958 年,英国数学家 C. B. Haselgrove 发现, Pólya 猜想竟然是错误的。他证明了 Pólya 猜想存在反例,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不过,Haselgrove 仅仅是证明了反例的存在性,并没有算出这个反例的具体值。Haselgrove 估计,这个反例至少也是一个 361 位数。
1960 年,R. Sherman Lehman 给出了一个确凿的反例:n = 906 180 359。而 Pólya 猜想的最小反例则是到了 1980 年才发现的:n = 906 150 257。
Fermat 大定理还能推广吗?
Fermat 大定理说,当 n > 2 时,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Euler 曾经猜想,当 n > k 时,方程 x1n + x2n + … + xkn = yn 都没有正整数解。 1986 年,Noam Elkies 给出了方程 x4 + y4 + z4 = w4 的一个正整数解,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这个反例是:2 682 4404 + 15 365 6394 + 18 796 7604 = 20 615 6734 。
XX 型平方数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1111, 1212, … 都不是完全平方数。有没有什么数,把它连写两次后,正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呢?有。第一个这样的数是 13 223 140 496 ,把它连写两次将得到 1 322 314 049 613 223 140 496 ,是 36 363 636 364 的平方。第二个这样的数则是 20 661 157 025 ,它对应了 45 454 545 455 的平方。更多信息可见 http://oeis.org/A102567 。
总是相等吗?
下面是 n 为正整数时, 2 / (21/n – 1) 取上整的结果与 2n / ln(2) 取下整的结果:
这两者的结果总是相等吗?不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777 451 915 729 368,前者算出来的结果是 2 243 252 046 704 767 ,但后者是 2 243 252 046 704 766 。下一个反例则出现在 n = 140 894 092 055 857 794 的时候。更多信息可见 http://oeis.org/A129935 。
至今仍未找到的反例
有没有什么猜想,明明已经被推翻了,所有人都知道存在反例,但因为反例实在是太大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呢?有。下面这张表展示了 n 取不同值时 pi(n) 和 li(n) 的值,其中 pi(n) 表示不超过 n 的素数的个数,li(n) 则是对数积分 ∫0n dx/ln(x) 。
pi(n) 是否永远小于 li(n) 呢?1914 年,Littlewood 证明了存在一个大数 n 使得 pi(n) ≥ li(n) ,不过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 n 值来。1955 年,Skewes 给出了这样的 n 值的一个上界:在 10^(10^(10^963)) 以内,必有一个满足 pi(n) ≥ li(n) 的 n 。
虽然数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改进上界(目前的上界大约是 e727.9513 ),但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 n 来。原因很简单——这个反例实在是太大了。
几个主要来源:
http://redd.it/iikk4
http://www.guokr.com/article/9688/
http://mathoverflow.net/questions/15444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要错过数学史上的一篇经典论文:The Strong Law of Small Numbers
这篇日志今后将不断更新
2011-10-13 Update:
Borwein 积分
2001 年, David Borwein 和 Jonathan M. Borwein 在一篇论文中指出:
事实上,这个规律一直到
都是成立的。但
却打破了规律。其原因是, 1/3 + 1/5 + … + 1/15 超过了 1 。
马克~~
板凳,有的看过了,不过还是赞一个~~
恩 不错 不错。。。
很佩服博主 虽读的是北大中文系 仍然能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痴迷 (~ o ~)~zZ
先占位再看~~~各种不完全归纳法,其实费马数也是一个……
再来一个。。。
水一个。。。
再水一个。。。
最后水一个。。。。
最最后再来一个。。。
冒个泡,“费马大定理还能推广吗”一节中的欧拉的姓名拼写错了……
回复:谢谢提醒,已改正
抢楼也不带这么玩的,这让后面的人情何以堪,虽说我是板凳
顺便把12a占了
@11楼 没错欧拉的名字是Euler。。多了个r
小时候最羡慕数学好的人,牛人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EdEb-r2zvs
第一個和我前幾星期做的一樣…
不知各位看不看的懂繁體字
The Strong Law of Small Numbers 1988
這篇論文我家有中文版的
最后那个“公式”是高斯十几岁的时候搞的吧= =?
以前貌似读到过,说用来预测质数的个数时,总是稍微超过一点。。。
啥时候讲讲范畴论啊
“所有的正整数都小于n”
第一个反例是n.
大家来找茬了
事实上,根据 Fermat 小定理,如果 p 是素数,那么 p 一定能整除 2n – 2,笔误。
I have another one:
For all prime numbers below n, the number of type 4k-1 prime always larger then the 4k+1 type.
Such as:
Below 30:
4k-1: 3 7 11 19 23
4k+1: 5 13 17 29
and people found that this is not true for n >10^41(?)
打个招聘广告,我们是游戏开发公司,希望找一位应用数学专业的来搞研发。
能把数学完好的都是天才
1772 年,Euler 曾经发现,当 n 是正整数时, n2 + n + 41 似乎总是素数。这怎么可能呢?
n=41的时候肯定能提取一个41的因子啊。
24楼的说的很对,哈哈。
哇哇,太牛啦
讨论了另一个图论中的反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194fb90100stw0.html
21楼握手……我也正想问下这个。4k+1型质数和4k-1型质数这个,在哪能找到研究资料?至少是研究结论?
不错,不过在首页那里说“鸭子的叫声没有回音”这一点是错误的(Mythbusters已经BUSTED这个流言了,可以到WikiPedia去查),另外,你好像加了个防连击的插件啊。
nice
第一个分圆问题的答案是C(n,2)+C(n,4)+1(n>=4)。
C(n,2)是线的数量,C(n,4)是线在圆内的交点数,再加上原来的一个区域。我们排列组合练习题中就有这么一道题,给n=2、3、4问n=6几种。
不知用组合数能否无限的逼近2的幂?(比如上面那个在n=1-5时是2的幂…)
ls:
C(n,2k)求和就是2的幂
这么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呢
@yh:这法……你还不如说成C(n,k)求和,完全没有必要,我想我们需要的应该是一个仅关于n的组合数函数,当n趋于无穷时他也能有效逼近二的幂。
想到数学的集 在校时候感觉比较有趣的事
好多事情确实存在规律
非常有名的费马素数怎么没提到?虽然那个反例并不太大
34L:
我的意思是,对于n<6的情况 1+C(n,2)+C(n,4)=2^(n-1),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提出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又最后找出反例
数学就是这么过来的⋯⋯
大牛国外有内类似matrix67.com的网站。
6个点比较特殊!
21L 你欺负我看不懂……
矩阵67最近好忙啊,天天来看都没更新。。。
恩,好多天了,连21号的周年庆典都没了。。。
28楼……No so much information, what i know is that someone prove that is not true when n > 10^10^10^46.
我想知道,有没有一个数,既是Perrin 伪素数,又是费马小定理产生的伪素数
哇。。。21号是周年庆都知道诶
很不错的 我很喜欢
第一个正确答案是
1+C(n,2)+C(n,4)可以用归纳法证明
我还是不是很清楚
47楼的想法很好,容我想想。非常同意40楼的留言啊,总是兴趣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n2 + n + 41 这个悬念又不大的。。。。
xy+x+y+1=(X+1)(y+1)(x,y均正整数)(这个式子不是素数)
所以只要x=y=n 原式就能化成n2+2n+(41-n)
代入第二个式子的话 只要n=41-1=40,它就不可能是素数哟
n2 + n + 41 无悬念
因为xy+x+y+1=(x+1)(y+1)
X=y=n时,原式=n2+2n+(41-n)
所以只要41-n=1 上式就可化为(n+1)(n+1)
前一个非专业版 后面一个比较简洁 选个看吧~
不是据传n^2+n+99991当 自然数n <99990时恒为质数么
Sorry 程序编错了。。。
另一个反例是n^2-79n+1601
其实很多迷信的人可能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吧
http://user.qzone.qq.com/994637392/main
其中的一篇日志提供了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标题中的规律二字似应加上引号才好!大牛的本意应是指猜想而非规律。
本题极易通过“归纳推理”得出错误的结论,“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均为合情推理,即得出“规律”的方法是合情合理的,但结论却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只能称之为猜想,其正确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如要证明其错误则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而且有些问题的结论可以有不止一个是正确的,例如《列出4、5个数字然后要求找规律写出下一个数字》的题其实就有无穷多个正确的答案(随便写一个数字都行),尽管合情推理有此不足之处,但却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
说到n^2 + n + 41这个是素数的人怎么没想过n=41的情况…
真是天才,能把数学学好的都是天才哇
其实,第一个“大反例”的公式是:
区域数=(n^4 – 6n^3 + 23n^2 -18n +24)/24
以下论文的公式可以正确地计算pi到小数点后420亿位,但这还不是计算pi的完美公式,这只是一个精度很高的近似值。
参见 http://www.cecm.sfu.ca/personal/pborwein/PAPERS/P56.pdf
Strange Series and High Precision Fraud,J. M. Borwein and P. B. Borwein
Page 623 Sum12
初中党表示无奈的只能看懂其中几个
虽然我也是初中狗但是都能看懂
2 /(2^(1/n)-1)-2*n/ln(2) 在n->+inf时的极限是-1
不过在n那么大的时候才出现反例是有点不符合直觉…
sdf
sdfsds
知乎观光团,厉害了!
看到十年前的评论莫名有种伤感
对于最后一个Borwein积分,可以看一看3Blue1Brown讲解的视频(BV18e4y1u7BH)
You can for example apply the CLP labels in alternative ways e.g.
using ties or tags or fold out labels.
Visit my webpage; Funny Candles (http://www.francescodisilvestre.it)
Heat oil in a large, high-sided pan over medium heat.
Help your teacher by getting them a mug with a defining mark, like these personalised letter
mugs from MYOG.
Visit my blog post; thank you preschool teacher gifts – Carri –
We can learn to be a greater individual, to
share, and lots of different things from our academics.
My webpage :: thank you teacher gifts ideas (easy9ja.com)
He has demonstrated that he is capable of learning new vocabulary quite quickly when he focuses on it.